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巧合总是不断。
比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诸葛亮与汉献帝,这二人巧合到生卒年都是一样,因此一些人声称诸葛亮就是汉献帝,这完全就是无稽之谈。
除此之外,历史上还有更大的巧合。
春秋时期的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一直到了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三国打得是热火朝天,结果又被晋朝给统一。
不得不说,历史上的巧合让人暗自咋舌!
一、三家分晋
晋国,公元前1033年——公元前376年,周武王之子的姬姓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
晋国的国力十分强大,经常压制齐秦楚三个大国,在春秋时期大多数时间里独霸中原。
《左传》、《国语》、以及《史记》都有记载,晋国乃是春秋四强国之一。
在晋国的鼎盛时期,属地包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
然而到了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废晋静公,把整个晋国相互吞食,分裂为韩、赵、魏三个国家,史为三家分晋,而韩、赵、魏也通常被人称作为三晋。
韩、赵、魏三家分别是晋国的六卿之一,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
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同时也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意味着春秋的终结,战国的开始。
二、三家归晋
东汉末年,汉少帝继位,大将军何进把持朝政,听取袁绍的建议让董卓入京剿除宦官一党,结果董卓还未进京,何进就被宦官给害死。
董卓进京后,把持朝政,废除汉少帝,另立刘协为帝,权倾朝野,祸国乱政。
王允设计杀害董卓后开始自大溢满,结果被董卓旧部攻破京城残忍杀害,之后的大汉朝廷摇摇欲坠。
天下各路诸侯开始在此时相继壮大,相互讨伐争抢地盘。
其中当属曹操最为亮眼,半生征战消灭了诸多分裂诸侯,一举统一了北方天下,不过最终还是没有剿灭孙权与刘备。
至此,曹孙刘三家,三国鼎立于世。
曹操死后,曹魏后继无人,再难出现一个像曹操这般的雄主,曹魏政权旁落,司马家族至此篡夺了曹魏政权。
一直到了司马炎时期,三国彻底完成了统一,司马炎建立了晋朝。
三、司马炎的国号为什么叫“晋”
前有春秋时期的三家分晋,再到最后的晋朝统一三国,看上去似乎是司马家族故意这样做的,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公元263年,司马昭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受封晋公。
并且于次年,受爵晋王。
从这就可以看出,在司马昭时期,就已经采用了“晋”为国号。
这个晋朝与春秋时期的晋国,还是有些渊源的。
一、司马炎的祖先,原本是在周王室为官,后来就跑到了晋国,司马氏世典周史记载: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
司马氏去了晋国之后,又分为了几支,分别去了卫国、赵国、秦国,而留在晋国的那一支,在秦朝末年时期,被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之一。
二、司马懿的故乡,就是原本的晋国旧地。
司马炎的故乡是河内郡温县,不论是河内郡还是温县,在春秋时期都是晋国之地,这也是司马昭被封为晋公的原因。
史料记载“南至于华,北至于陉,东至于壶口,西逾于河,提封之数,方七百里,皆晋之故壤,唐叔受之,世作盟主,实纪纲诸夏,用率旧职。爰胙兹土,封公为晋公”。
其实早在曹操时期,当时就有传言,汉祚终矣,晋、魏必有兴者…..承汉者魏也,这句话被曹家选用为魏,司马家也因此选用为晋。
纵观历史,许多王朝的国号采用,大多都是以出生地,或封爵地,或发迹地,或谶语义。
因此,司马家族以“晋”为国号,其中含义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