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第一】,所谓“三玄”,是儒家对《老子》《庄子》《易经》的合称,“玄学”由此而来。这也是老庄思想被玄学化、不可知的原因。玄学是魏晋时期到南北朝,波及到两宋的一种学术思潮,所谓“玄远之学”是也,它以“祖述老庄”立论,目的是融合儒道,魏晋以后,佛学参与谈玄论道,并逐渐独立。
【第二】,研究“三玄”的,有句口头禅曰“悟道”或“证道”或“实修”,说得也对,但常常被赋予浓厚的“玄学”色彩,令人望而却步。王阳明龙场悟道和六祖悟道的案例,常被作为实证。但是无论谁悟道了,离开文字这个思想载体,都是不可能的。
【第三】标题中的“老道长”,本该加引号的,字数受限,加不上,其实他就是道协一“老学”爱好者,年龄也不大,60来岁,人称‘“老道长”,姓卢。
让我们走进古书、古文,探寻其中的奥秘。
圣人悟道有办法
卢先生说,中华文明,书画同源。“河图”“洛书”虽没有文字,但古代的图画便是文字。作为“易学之母,大道之源”,它与《易经》一样,同是道家、儒家以及其他学术流派的思想源头,我们不妨从最早的《河图洛书》说起。
《河图洛书》是古代圣贤集体智慧的结晶,它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密码。自古及今,《河图洛书》的名称繁杂不一,有爻、曲、易、曲全、中、止、道、大象、一、《连山易》《归藏易》《易经》《周易》、阴阳学等。
简易的图像,是无言的天书
【儒家说悟道】
孔子后学在融合道儒两家思想后,这样评论圣人:“《易》无思也,无为也, 寂然不动,感而遂知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於此?”
大意是:《易》无欲无为,寂然不动,圣人们以此探知万物,以诚感之,则有感必应,万事咸通。故而可通晓天下大道。如果不是至圣者,谁能有这么大的本事?
孔子认为《河图洛书》的作者就是至圣,就是神。
《易传》还说,圣人这样悟道:“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zé,深奥),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是故谓之爻。系辞焉,以断其吉凶,以行其礼。”
孔子杏坛讲学
又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简言之就是:卦象是圣人对万事万物的模拟,爻是圣人对变化吉凶的推断。言不尽意时,圣人创制了六十四卦。这就是圣人体道悟道的方法。
就是说,《周易》在文王、周公之前还是没有文字的,文王演八卦,周公做卦辞、爻辞,后人才慢慢读得懂。
【道家说法】
老子将闻道之人分为三个层级:“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老子认为,信仰大道的人听闻大道后能切身践行;左摆右晃的半信半疑;自以为是的哈哈大笑,如果不被这种人嘲笑就不叫“道”了。
对于“下士”,孔子叹息:“不怨天,不尤人,上学而下达,知我者其天乎!”只有老天爷知道我说的“道”啊!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窗,以知天道
老子揭示圣人体道的方法比起“卦象”,更有实操性。因为卦象容易产生“见仁见智”的差异。老子认为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鉴,就是最佳的修道状态,这样才能达到“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这就是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的根据。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源于道,是经过“一二三”而成为现象界的。圣人反向而行,沿着三二一的逆行方向,“损之又损”,损弃掉贪欲妄为,追溯到万物起源“无”的状态,觉察事物的生发运行规律,故能悟道。
万物的初始状态纯净,没有后天“智识”的熏染和情欲的蒙蔽,心灵深处镜子般的光明剔透,具有本明的智慧。因此,可以内观返照,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观览万物,了解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而不唯我独尊。
两句话小结
一是所谓悟道,没那么神秘,心中确定了坚定的信仰,像王阳明那样,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谁说不是悟道了呢?
二是思想的载体是文字,即使慧根再深,若没有充分的文化积累和思想沉淀,胸无点墨,干坐等悟,恐怕是竹篮打水白费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