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说,世界各国多以本国的母语作为唯一的通用语言,少数多民族国家使用两种语言。
但人口区区580多万的城市国家新加坡却整整使用了多达4种官方语言,即英语、汉语、马来语、泰米尔语。
其中汉语既不是通用语(英语),也不是国语(马来语),仅仅是4种官方语言之一,其地位难与英语相提并论。
(李光耀)
作为全世界除中国之外华人占比最高的国家,新加坡的华人比例占到近四分之三。
大部分新加坡人的祖籍多是来源于中国东南沿海,李光耀本人曾祖父就是出生于广东大浦县,他的名字“光耀”二字就是取“光宗耀祖”之意。
可李光耀却在建国之后独独把英语作为唯一的通用语言,甚至一度采取打压汉语的措施。
不惜得罪国内习惯使用汉语的华人,强行关闭了华侨花费巨资兴建的新加坡唯一使用汉语教学的高等学校。
在晚年和德国总理施密特的谈话中,他认为自己一生中最自豪的事不是新加坡的经济成就,而是将英语作为新加坡主导性语言。
针对20世纪后汉语教育抬头的现象,李光耀在公开场合告诫到:“学华文不要学过了头,对新加坡来说英文还是最重要的。”
(李光耀)
李光耀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才将英语作为通用语言?汉语到底有什么致命的劣势?
强行关停唯一汉语大学 确立英语第一语言霸位
1963年,李光耀带领新加坡摆脱了英国人上百年的殖民统治,并将两年后正式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然而这个华人纯度最高的东南亚国家刚一独立不但将前殖民者的用语拿来当做本国唯一通用语,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推行了强势的打压汉语政策,逼迫全社会学习英语。
(前新加坡南洋大学)
其中前“新加坡南洋大学”成了这一政策的最大受害者。
1953年,第一所海外华人大学在新加坡成立,它的创立者是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的亲戚陈六使,第一任校长由大翻译家林语堂所担任。
(舞女为南洋大学捐款)
这所采用全汉语教学的大学寄托了当时新加坡从上到下华人阶层的希望,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即使是歌舞厅的华人舞女也心甘情愿为这所大学奉献“义舞”。
但是李光耀却视其为推广英语的眼中钉肉中刺,一上台就吊销陈六使的新加坡公民权,不断推行各种打压措施,使得南洋大学20多年内处在一种举步维艰、半死不活的状态。
到了1980年,李光耀索性将南洋大学关停,把它并入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
直到三十年后,李光耀还在媒体面前表示自己后悔太晚关掉这所学校,称南洋大学的文凭含金量太低,拉低了整个新加坡大学水平线。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打压汉语、确立英语为通用语并不意味着取消汉语教育、废掉汉语。新加坡采取的是一种独特的“英语为主、母语为辅”模式。
即在承认英语为主要行政、工作、公立学校用语时,也赋予了其他三种语言以官方语言的地位,每一族群可以把自己的母语当做英语外的第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