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鼎:男,1975年生,四川崇州人,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四川大学首届“我最喜爱的十大老师”之一。
周鼎讲课视频
周鼎任教潜心上课,没有花心思写高校中最重要的论文,所以发表的论文和专著并不多。
因为上课质量好,周鼎深受学生喜爱,
他的课程《百年风流人物漫谈》和《中华文化》每年选课人数多的来教室都坐不下
获得了四川大学首届“我最喜爱的十大老师”之一。
但是大学职称评定主要看论文,上课只是其中一方面,
在2014年,周鼎所在历史文化学院强烈推荐其为副教授,
走学校专门为公共课教师特意开辟的绿色通道,
但因工作年限和工作量等硬指标,还是没能过关。
周鼎此前他多年未参加职称评审,
因自知科研成果和论文数量不达标,
这次在意料中落选,“看透看明白了,进而反思整个机制,写了‘自白书’。”
将近十年过去了,周鼎说的这些情况缓解了吗?
从我自己的切身体验来说,基本没变,
而且不仅没有变的更好,有很多情况甚至变得更差了。
这再次确定了一个让人悲伤是事实:
一个单个的个体,无论以多么猛烈的方式反抗系统的不公,
无论在当时引起了多么大的影响,
他所造成的影响最终都将被这个系统遗忘掉,
而系统仍然会以不变的方式继续运行下去。
周鼎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李文亮医生也一样,
都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但人却是善忘的。
——–
以下为周鼎老师《自白书》全文
——–
1
今晚,喝了半斤白酒,不知是否醉了。酒壮怂人胆,姑且胡言乱语,将来也可以酒后醉话搪塞过去。
2
领导来电说,不要在网上随便说话,你有一批粉丝。
我说,我没有粉丝,因为我从来不是什么偶像,我是一个喜欢砸碎偶像的人。
3
讲好一门课能折算成几篇论文?
学院说,不知道。
教务处说,也不知道。
校长说,我也不知道。
4
教务处说,中华文化课一周只有三个学时。
我说,为了这三个学时,我整整准备了三周,而为了讲好这三个学时,我至少准备了三年。
5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学质量每况日下?
因为一个老师的职称只与他的科研成果有关。
6
一门课的工作量如何计算?
教务处说,我们按照课时来计算。
那一刻,我真希望自己是一部复读机。
7
从前,科研是副业。
现在,教学是副业。
8
所有高校领导都在说,我们必须重视教学。他们一边说着,一边看着论文发表的数量。
9
学生的数量比学生的质量更重要,因为高校经费的划拨与招生数量有关,与毕业质量无关。
10
最牛逼的教师是拥有最多科研经费的人,而不是拥有最多学生听众的人。
也许最新一版的汉语大词典应该修改教师的定义了。
11
回头想想自己在上课前一刻还在努力修改课件,只能自嘲这是一种洁癖。
12
从来没有办公室,八年了,从望江搬到江安,依然没有办公室。
在历史文化学院的新修大楼里,只能羡慕地看着教授工作室和副教授工作室的招牌熠熠生辉。
他们说,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
13
论文的数量从来与质量无关。
他们说,这叫一鸡多吃。
中国的高校不过是一座农家乐。
14
你以为你在教育学生,其实是学生在教育你。
你改变不了世界,只可能被世界改变。
15
深夜,一名旁听生打来电话,问候冬至。
他让我不会后悔这八年来的所有努力。
16
川大从不缺周鼎。
周鼎也从不缺川大。
17
所有人都在劝我冷静。
他们不知道,我已经冷静了八年半。
18
我对于讲课有一种天生的热情,因为我的父亲也是一名教师。
我无法体会一名中学历史教师的痛苦,我只能深味一名大学历史教师的痛苦。
19
科研是自留地,教学是公家田。
20
留校那年,我的工作是在一间办公室里糊纸盒,只是为了迎接本科教学质量评估。
八年的学术训练最终只为了糊好一个档案盒。
21
八年前女儿出生的那一天,我在产房门口备课。
看了新生的女儿一眼,我匆匆奔赴江安上课,裤腿上沾着女儿身上的血迹。
可我知道,这不是什么先进事迹。
22
一所高校就是一座衙门。
所有人都言必称校长。
然而,校长终究不是万能的神。
23
从前,农村搞联产承包责任制。
现在,学院也搞联产承包责任制。
每个学院都要向学校签下合同,承包多少个课时,多少篇论文,多少个课题。
院长是包工头,教师是搬运工。
24
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申报课题,报账,报账,还是报账。
25
他们说,评价一个公共课教师的标准是工作量。
我终于知道劳模是怎样炼成了。
26
他们希望我缄默。
他们说,明年还有机会。
可我说,老子不玩了。
27
最难过的不是你失败了,而是你这样失败了。
你的对手不是谁谁谁,而是根本不知道谁谁谁的那个东西。
28
宁鸣而生,不默而死。
29
一个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论文更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
他早就该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