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姐姐是一副无形的枷锁
子枫妹妹的第一部大女主电影《我的姐姐》,票房已经破五亿,关于原生家庭和重男轻女的话题再度掀起热议。中国人有很重的养儿防老的观念,改革开放后开始实行独生政策,2016年又开放了二胎政策。这诞生了很多像电影中女主和弟弟一样,年龄相差甚远的姐弟。当父母老去,嗷嗷待哺的孩子又成了一道难题,所有人都觉得姐姐应该负起这个责任。“姐姐”就像一副无形的枷锁,禁锢着无数女性的人生。
二、姐姐背后是无尽的责任和义务
1996年李玉导演执导了一部记录片——《姐姐》。一对即将出生的双胞胎,在全家人的讨论下,决定让女孩先出生,理由是女孩应该多照顾男孩。就这样,他们赋予了小女孩作为姐姐的责任和义务,肆无忌惮地要求姐姐凡事让着弟弟,明目张胆地给予弟弟无尽的纵容和偏爱。
下象棋时,因为弟弟耍赖,姐姐不想继续下去。她得到的是妈妈的教训,你是姐姐,陪弟弟玩一下怎么啦?
看电视时,姐姐和弟弟想看的节目冲突,爸妈都披着民主的外衣,站在弟弟那边,用一句少数服从多数,把姐姐打发了。
平时和妈妈弟弟在一起时,姐姐形单影只。受尽忽略的姐姐十分渴望爸爸回家,她知道妈妈不会喜欢她,可爸爸呢?
晚上吃饭的时候,姐姐情绪终于爆发。她哭诉着,妈妈和弟弟经常说悄悄话,肯定是在说她坏话,并无数次重复妈妈并不喜欢她。爸爸听了训斥她,你一个六岁小孩,怎么疑心这么重?说完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让她去向妈妈认错。这个可怜的六岁小女孩,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只能在两个大人一边倒的风气下边哭边认错。
因为姐姐这个身份,有的人一出生就注定承受许多不公,背负更多责任。提起姐姐二字,乖巧懂事、照顾弟弟妹妹、为爸妈分忧是基本配置。父母只在意姐姐听不听话,懂不懂事,却看不到姐姐背后是多少委屈和牺牲的堆砌。
三、姐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我的姐姐》这部电影的原型故事,和电影比起来完全是另一个画风和结局。原型姐姐的父母在她21岁时,不顾她的强烈反对,坚持生下了弟弟。从此她对父母乃至刚出生的弟弟充满恨意。由于父母曾经闹离婚,把家里两套房子都转移到她名下。
生下弟弟后,父母用尽方法,想把房子拿回来,未果。在弟弟两岁时,父母车祸去世,姐姐在亲戚的指责和亲情绑架压力下,依然选择不养弟弟。她卖掉了两套房子,并把弟弟送到一个农村家庭领养,自己则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位姐姐的做法,网上赞扬和批判的评论两极分化。姐姐卖掉两套房,在一线城市付了首付,并有了幸福的家庭。如果父母没有不顾她强烈反对,生下弟弟,这也是她本该有的生活轨迹。
生活不是教科书,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分担不了别人的不易,也没有资格指责。长姐如母是一种道德绑架行为。每个姐姐都有权利活出精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