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第三季《中餐厅》里的“霸道总裁”黄晓明火了。“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更是成为名言,然而一面是“霸道总裁”,另一面的黄晓明却自曝是“讨好型人格”,凡事都是好好好。这样矛盾的组合看着怪异,但在心理咨询师眼里实属正常。
讨好型人格成长中多有强势的身影
“讨好型人格”,就是通过一系列实际心里并不情愿,但表面上却讨好他人的行为来获得别人的肯定,自我评价体系是建立在权威和标准之上的。内心多有“你行,我不行”的不自信。这类人在我国特别多。
《新周刊》杂志副主编蒋方舟曾在《奇葩大会》上就坦承自己是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经常会牺牲自己的情绪来满足别人的诉求。
因为少年成名的原因,身边都是一些比自己年长的权威人士,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就不自觉地形成了讨好型的人格,但是后面伴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她发现那个不是真实的自我,讨好型人格压抑了自己潜在的情绪、需求和天分。
为了疗愈自己的讨好型人格,她独立去东京居住一年,在那里没有人认识自己,可以彻底释放激情和兴趣,纯粹为了自己而活。通过不断的认知提升和心理调整,蒋方舟逐渐走出了阴影。
霸道总裁式人格有时是一种压抑下的互补
讨好型人格的问题在于:不懂得如何去构建稳定的亲密关系。长时间牺牲真实的自我感受和诉求,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心理失衡。而为了弥补这种心理失衡,当他掌握了权利或者获得一定地位后,就催生了霸道总裁式的人格特征。
这样的具有反转特点的人格特征,往往是压抑下的互补。但这种互补改变不了骨子里的卑微和不自信,有些狐假虎威的感觉。
正如黄晓明在《中餐厅》升任店长后的表现:一意孤行,临时提出要做单人份套餐,取代让客人自由点菜的模式,而套餐中包括从前菜到主食到甜品等五道菜。在餐厅预算极其有限的前提下,他甚至提出来要买冰箱。结果备菜不足、菜品售罄、上菜时间过长、部分客户因等待时间太长而走掉等状况频出。
不同场合不同表现才是正确打开方式
一个人有着不同人格的体现其实并无大碍。当领导时确实需要一定的威严,当下属时确实需要把自己放低些。问题往往是:缺乏共情、自我觉察,一味地把一种人格特性表现到底。
其实一个成人是不能长期固定一个人格模式的,应该在不同场合,多个人格模式中转化。人有很多种人格特征,最典型的内在人格状态,心理学上称为PAC。
- P 代表父母状态,类似于前文提到的霸道总裁状态,象征着权利和威信。
- A 代表成人状态,即成熟、理智、现实、靠谱。
- C 代表儿童状态,类似于讨好型人格,有依赖、耍小脾气、撒娇等。
一个心理成熟、关系良好的人是可以在不同场合切换不同模式的,这样的情境下,“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风使舵”不一定是贬义的。
比如中层干部小王,他一个人有着多重的身份。在外,他是领导的下属,是普通员工的上司。回家,他是一个孩子的父亲,是父母的儿子同时也是妻子的丈夫。
对待下属,小王需要威信,需要强势;面对上司,他需要聆听,需要服从;面对孩子,他需要慈爱;面对父母,他需要适当示弱;而面对妻子,他需要的是温柔和体贴。
学会共情,自如切换相处模式
如果任何场合都固定一种人格,不懂得场景切换这样的人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难以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比如在职场,你用儿童状态做事,那么经常是讨好不了别人,还会被人看不起;如果你在夫妻关系,或面对父母时,天天拿着理性成熟的成人状态过日子,那么很容易伤害夫妻感情,家庭关系中,需要一些妥协和示弱;如果你退休在家了,还天天端着父母状态,让你的儿孙服从你,那么你的儿孙也很容易压抑,甚至陷入讨好型人格……
学会自我觉察,有共情,并自如切换不同的与人相处模式,才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应该具备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