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文网 奇闻趣事 非形式逻辑创始人是谁(非形式逻辑案例有哪些)

非形式逻辑创始人是谁(非形式逻辑案例有哪些)

昨天我不是看了一本书么,关于这逻辑的知识,而我并想不通,也没办法解释出来。于是今天早上特定的去查了查关于这逻辑的课,总算找到了。

非形式逻辑创始人是谁(非形式逻辑案例有哪些)

接下来容我好好的解释吧!

逻辑是由 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认知偏差和科学知识合成的四个部分。

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它处理的是必然的推理,它的结果是确定已知的。

比方说三段论,一个大前提,一个小前提推出一个结论。当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正确的时候,结论必然也是正确的。

比方说大前提说 人都是会死的,小前提说 小明是一个人,而且他又不是神,结论就是 小明肯定会死的。

所以形式逻辑主要由 分类、比较和因果 三个部分而组成的。

非形式逻辑

非形式逻辑,它处理的是不确定性的问题。

非形式逻辑它主要研究对象就是我们普通人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所使用的真实的论证,然后会发现、分析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运用和分析论证的标准程序和模式。

因为非形式逻辑它是研究自然语言而形成的,自然语言特征就是非常的含糊,而且很模糊。

其实生活中大多数称述其实都包含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比方大家都看过美剧 纸牌屋吧,这部剧 是讲美国政治的,你会在里面发现大部分政客都是骗子,当我们说特朗普是政客,那么我们就能推理出特朗普必然是骗子吗?

不行的,因为我们的大前提就是政客大多数都是骗子,那么小前提 特朗普是个政客。

那么,我们不得反思一下,特朗普到底是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个骗子呢?程度就是不确定性的问题。

其实不确定性与未知是人们普通未知的一个问题,于是大多数人都会回避这类思考,而凭着感觉去走,听从内心的声音。

而这时候,如果你去详细的去追问他,感觉究竟是什么呢?内心的声音是什么呢?他也说不上来。所以他自已也是不知道的,稀里糊涂的。

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由人以他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的事实而建立起的一种“主观现实”,也就是他自认为是的现实。

这个领域的鼻祖是谁呢?《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

如果人们不懂自已是如何被心理偏差所影响的,那有可能终身是会被误导的,而自知不觉。

举个例子,我从网上看到的故事。

有个人追求女生,那个女生在他眼里就是女神的存在,于是他就追求这个女生。不幸的是,这个妹子对他没有什么感觉,就利落的拒绝了。

在我们看来,男生遇到这样的情况,也就会有两种反应。

第一种就是继续想办法去追求她,把她追上。

另外一种就是承认并接受现状,人家妹子不喜欢你也没关系,天涯何处无芳草,那就继续在找你喜欢的人,也喜欢你的人就好了。

还有另一种反应,我想大家都猜到了,对吧?

他就是抹黑这个妹子,他在别人背后说这个妹子这不好,哪个不好,这方面有问题,那里也有问题。

你说这是同一人吗?是不是没有办法把这人和之前说这个妹子各种怎么好怎么完美的人联系不到一起。

这时候我想起了,这不是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故事吗?这人这不是看起来像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吗?

前者刚刚夸奖别人,后者就讽刺别人,这能归纳一人吗?完全否定了自已过去的判断,这不是翻脸比书快吗?

通过这例子并联想到了生活方面,其实这现象挺普通的。

比如学英语,每个人都知道学英语也有好处的。但是学一门技能,并不这么容易上手,一帆风顺的。

当遇到挫折时,就有意思的现象就发生了,有的人就会想办法去克服,只到学会为止。

而也有的人放弃了,知难而退这倒是能理解,就是特别搞笑的是,放弃的人又像狐狸一样讲英语学好了有什么用啊?去菜市场买菜还不是得用普通话买菜吗这?

一想想,是不是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对吧?凡是有人学东西时,没有学好时,就埋汰它,这挺常见的对吧?

这就是认知偏差,也叫做认知失调,这非常普通的现象,这都是我们很容易犯的。

这意思就是 当现实和你的预期不一致的时候,就是出现认知失调的时候,很多人这个时候就会改变自已原来的观点,开始变脸,开始黑化。

其实我们想想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因呢?

改变行为和改变观点相比哪个容易呢?当然是改变观点容易了这,动动嘴皮子的事,改变行动改变现状多麻烦啊这。

这就是我们会做出和吃不到葡萄酸就说葡萄酸的狐狸一样的行为的原因。

所以你认知到了没,人是非常的非理性,很容易掉入认知偏差的陷阱当中,而不自知还振振有词,找各种的理由为自已辩护。

是不是值得反思,对吧?我回想起来,我也有这样的行为,想起来真的很惭愧啊!

所以人们如果不懂自已可能会被怎样的心理偏差所影响,则会可能终身会被误导,对吧?这就是 非形式逻辑认知偏差。

科学认知

为什么要有这科学知识呢?因为以上逻辑训练并不够的。

为什么呢?问题就来了!逻辑本身并不一定就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如果前提假设错了的话,而经过缜密分析得出一个与正确结论截然相反的结论。

根据这我从网上找到了比较经典的例子。

就是曾经脑液的切除手术是一种风靡意识的脑部手术。在 1935 年,一个名叫 ego mornis 的神经病学专家发明了这种手术。她发现带着极度的焦虑,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或者是其他精神健康问题的这个病人,她通过脑液切除手术会冷静下来。然后他认为这个脑液切除手术一旦越来越完善,就可以治愈所有的精神疾病,于是他把他推向了全世界。

20 世纪的 40 年代,这个手术大受欢迎,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病人都接受了这种手术,包括当时的总统肯尼迪的姐姐也接受了这个手术。这个专家甚至因为他的发现而获得了诺贝尔奖。但问题来了,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人们注意到这种手术会产生副作用,而且这个副作用可不小。

虽然这种手术通常会治愈病人的极端情感折磨,因为他们犯神经是吧。但问题是什么呢?做完这个手术之后也会让他们无法做决定,无法制定长期的计划,无法思考,说是的,他们是活着,但是变成了行尸走肉。也说是的,他们并不是疯子了,像以前那样,但是做完这个手术之后变成了傻子,后来这个手术就被整个世界叫停了。

你想着这怎么会有这样的回事呢?按照现在的眼光看来是很疯狂对吧?

其实这就是通过逻辑推理出来的,这个手术它在背后也是有非常严谨的逻辑推理支撑的,但问题是它的前提假设出了问题。

那他的前提假设是什么?它背后的前提假设是这样认为的,激情和情感它是人类心理当中的缺陷和错误,必须被加以克服和修复。

比方说如果一个人他是散漫的、不守规矩的、神经质的,那就说明什么呢?他缺乏控制自己感情的能力,这个人意知薄弱,理性必须介入来清理这种混乱。

是不是挺可怕的,没有经过科学来证实就推理出了这荒唐的回事,对吧。

后来经过事实证明这种假设是错的,因为情绪功能受损的话,决策能力也是会受损的。

因为情绪是决策能力的基础,就好比说白马黑马车夫,大家是要协同工作的,你不能因为其中的一匹马它是掌管情绪的,它很躁狂。然后你就说好,那我把它灭掉干掉。那其实当你把它灭掉的时候,你的这辆车也就熄火了。

所以说科学知识很重要,否则缜密的逻辑分析就会得出一个与正确结论截然相反的结论。

好,接下来总结一下。

逻辑是由 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认知偏差和科学知识合成的四个部分。

形式逻辑 它处理的是必然的推理,它的结果是确定已知的。

非形式逻辑 它就是处理不确定性的问题

认知偏差 是由人以他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的事实而建立起的一种“主观现实”,

科学知识 逻辑本身并不一定就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需要有科学知识来确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注明:https://www.hdcatcher.com/qwqs/12419.html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9600202@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