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县是湖南省永州市下辖的一个县,县城是桃川镇,隶属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东与江华县、南分别与广西富川、西与广西灌阳、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北与道县接壤。认识江永,是因为千年古村古榭沐县治遗址上甘棠村,勾蓝瑶寨这些广为人知的古村落作诱导。
神秘的江永女书,关于它的渊源,有几个传说:一是很久以前,上江圩才华出众的九斤姑娘做女红创造女字;二是桐口山冲里精通女工的盘巧姑娘18岁那年被抢到道州府,她根据与姐妹织花边、做鞋样的图案,每天造一个字,3年时间造出1080个字,并写了一封长信,藏在一条由她养大的狗身上,带给家乡的亲人;三是宋代,荆田村胡玉秀被选为皇妃,在宫中受到冷遇,只被宠幸三晚,万般清苦,想给家人写信,便创造了女字;四是上江圩一带的女子在织布绣花图案的基础上,共同创造了这种文字。
▲江永女书
潇贺古道,作为中国古代沟通中原与岭南的海陆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对接通道。一路上,它穿越了湖南、广西,穿越了绵延600千米的破碎山脉,穿越了中国南方的壮美大地。古道分岔后的右路,是从道县的午田向西南沿着永明河西岸的桐溪尾进入江永县的桐口、回岗、上甘棠、勾蓝瑶寨几座古村落再进入广西富川的岔山村。
桐口和回岗这二座古村落读者可能闻所未闻,更不了解它们的历史?
然而,当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相关专家前往考察后表示:现存的几处古建筑,无论是建筑型制还是建筑工艺,在湖南乃至全国都很少见,符合申报国保单位的条件。
▲江永上江圩镇桐口村
解读江永,知晓那些故事的发生地和人文地理是关键。
为了实施上述的计划,设计了一个简易的自驾方案,文章的图片均为自己力拍。
神秘女书
流经江永县的永明河畔有一座名叫“浦尾”的村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浦尾不大好听,现已更名:普美村。村里建起了一座女书园,普美村被认作是女书传承的核心区。甚至认为:普美村乃神秘女书之发源地。不过,却立即被人否定这一说法:“女书的发源地是在荆田胡家,而不是普美,普美只是出了一个老式女书传人最后一代的女人,该女子还不是普美本村的。”。
▲江永女书园
普美村实际是个江心洲,清静澄澈的河水绕过,岸边翠竹掩映。夏日里,几个孩童水中嬉戏。
▲流经江永县的潇水
走过跨过永明河的这座吊桥便可达女书园,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是记录、储存女书文化的资料中心,主要通过实物、文字、图片、音像等形式,展示女书原件文献、作品、工艺、书法等。
▲进入普美村的吊桥
通往女书生态博物馆道路两旁,竖着数块乍看上去似甲骨文,斜体修长,秀丽清癯,字形飘逸舒展的女书展示牌。女书,有一种特有的女性之柔美。
▲看似甲骨文的女书展示牌
与其他文字相比,女书有五大独特之处:一是妇用男不用;二是传女不传男;三是记录当地方言土语,并用当地土语唱读;四是字形奇特,右高左低,呈长菱形;五是人死书焚,陪葬送终。
这些女性专用文字异常宝贵,更因是小众的文字,外界所知甚少,所以濒于失传。
▲女书是人死书焚 陪葬送终
女书是苦难的产物,它原本就是为了“诉可怜”。
上江圩镇桐口村
桐口村是一座历史颇为悠久的古寨,始建于明代的正德年间(1506-1522),全村共48栋明清时期的民居和门楼,2011年该村的古建筑群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桐口村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仅明、清两朝就有7名学子高中进士。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进士村”。
▲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桐口村古建筑群
古建筑群虽被列入了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但这破败的外表告诉了我们:古建筑群因缺乏维修资金,没得到修缮,长期在因经济困窘而“痛苦不堪”的处境中度过。
▲桐口村古建筑群
该村代表性建筑为卢氏门楼、鸣凤祠和鸣凤阁。卢氏门楼和鸣凤祠始建于宋代,明正德丁卯年(1507)重修,清嘉庆十八年(1813)再次重修。
卢氏门楼保存完整,位于桐口村主入口广场的主中轴线上,共三进,有戏亭,亭顶内设鸡笼式藻井。
▲卢氏门楼
鸣凤阁位于桐口村南,潇水左岸,高12米,三层,呈八角形,正门上书“鸣凤阁”三个大字。此阁始建于明正德丁卯年,建阁之说有两个:一说因旧时与北邻的道县桐溪尾村争木林而械斗不休,建阁以供瞭望。二说是文昌兴学,祈盼人才辈出。鸣凤阁檐下有沟,流水来自桐口源,终年不涸,注入潇江。
▲高12米的鸣凤阁
门楣上“鸣凤阁”3字仍然清晰可见,不过,阁楼内部就空空如也。
鸣凤阁 3字清晰可见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杨欣教授和国家级专家章忠民高级工程师前往桐口村考察后评价说,该村古建筑群的大木构架与小木装修保存完整,用料壮硕,做工规矩,雕刻精美,有很高的工艺价值。
乡村古建筑陷入保护危机的报道近年在不断拓展,看着这些古建筑,既感到高兴又不无忧虑。
允山镇回岗村
回岗村,坐落在过去的潇贺古道上,现存一段保存完好的青石板路,古道是从道县午田村进入江永,再来到回岗村的。
▲允山镇回岗村
沿青石板古道朝着村外走,高大的古樟树下,一间处于半毁状态的凉亭引起注意,亭内残留下供过往客商和马匹补水用的石头水槽等。
▲回岗村古亭
寺上河从亭前流过,穿过回岗村的潇贺古驿道有一石梁桥横跨寺上河——汉缕桥
▲亭前流过的寺上河
汉缕桥修建于明代,为卯榫结构石梁桥。桥长14.5米, 5墩6孔,河道中间两个桥墩系榫卯结构,桥柱榫头与桥面平行 。桥面青石板最长的一块3.56米,最短的1.5米,桥面宽1.3左右,桥墩高度约1.1米。
长长的石桥墩扎进水中立起来,像极了长条凳的腿。
▲卯榫结构的汉缕桥
为甚石桥要采用榫卯结构?因为春天时河水上涨,河水常常漫过桥面,采用榫卯将石块固定,可以防止河水冲走石条。
▲汉缕桥的石块是用榫卯进行固定
“肆无忌惮”的孩子光着身,乐翻天地从桥上往河里跳,浸泡着清凉的河水,享受夏日的清凉。
光身的孩子跳下河里
2011年,汉缕桥公布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横跨寺上河两岸的小桥,是被摧毁了的古道残存下来的“贵族”。